清代以前梅花文化的基本脉络
梅花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(二)
清代以前梅花文化的基本脉络
作 者:许联瑛
主 播:A K
编 辑:付 丽
中国的梅花文化,发源于中华文明的史前阶段,成长于历史悠久的中华农耕文明。
我们的祖先发现了梅花高于自然属性的一些东西,并不断地附会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,对其精神和文化层面进行不断地追求、积累与升华。
几千年来,经历了从殷商时期的经济实用和比较单纯地欣赏物色芳华;到唐、宋时期发现梅花的意蕴高标并成就了梅花的道德象征意义;一直到元、明、清时期,梅花文化主要沿着表现文人士子寄情于物、弘扬梅花观赏价值与凌寒傲雪以及敢为天下先的人格方向发展。
总体囿于士大夫文人阶层个人孤芳自赏、思想清高的窠臼,是这段漫长历史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。一直到近代,才开始形成民族文化符号并提出了梅花精神。
从殷商时期即开始用梅来赞美人的品格。《尚书·说命下》殷高宗对宰相傅说讲:“若作合羹,尔惟盐梅”,这就是“盐梅合羹”的出处。
意思是说,治理朝政就像调制羹汤,盐多则咸,梅多则酸,盐梅适当,就能成为美妙的和羹。君主借助这一烹调经验,表达对大臣辅佐朝政、调和万方的期待,后世多用来形容君臣和谐、朝政协畅的政治理想。
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,汉代刘向《说苑·奉使》中记载了梅花欣赏的端倪:“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”;东晋有陆凯“江南无所有,聊寄一枝春”的名句;再到“南北(朝)诸子之阴铿、何逊、苏子卿,诗人之风流至此极矣,梅于是时,始一日以花闻天下。”
唐、宋时期对梅花品格、神韵加以开掘。虽然现在人们普遍推崇北宋林逋的“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”的咏梅绝唱,但其实在唐代就产生了立意高峻、气象不凡的诗句。
唐代开元年间,宰相宋璟《梅花赋》“相彼百花,谁敢争先。莺语方涩,蜂房未喧。独步早春,自全其天”,表达了梅花自强不息,敢于争先的豪迈。
诗人崔道融《梅花》中“香中别有韵,清极不知寒”。是“以句传世”的名作,上句叹梅有带韵之奇香,次句彰梅达清绝之高标。这说明唐代在传达梅花神韵方面,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思想和艺术成就。
虽然这样的诗句还不能代表唐代梅花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,这些诗句也并不为后人所普遍熟知,但并不能影响其成为梅花文化史上第一个光辉的觇标。
宋代王安石的“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”通过赞赏梅花的不畏严寒,比喻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魅力。
陆游的《卜算子·咏梅》中“驿外断桥边,寂寞开无主。已是黄昏独自愁,更著风和雨。无意苦争春,一任群芳妒。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”,是以梅寄志的代表作,通过称赞梅花表达了对自己高洁人格的自许。
宋代范成大始称“梅以韵胜,以格高”。宋代对梅花品格、神韵的开掘,一方面成就了梅花的道德象征意义,另一方面也促使赏梅越来越向“道德化”“神化”的高雅方向发展,因此更多囿于文人和少数士大夫,梅花的形象逐渐模式化、符号化。梅花在很多人心中成了孤芳自赏的代名词,而恰恰这一点,对后来所形成历史贻害也是不可低估的。
元、明、清时期,梅花文化最值得记述的是栽培科学技术的萌芽和诗、文、画、艺的成熟发展。
元代陶宗仪《辍耕录·卷九》记载了“从江南移来梅花”改变了燕地自古无梅的格局。
明代王象晋《群芳谱》记载了梅花品种24个,徐光启《农政全书》记载了梅花品种26个。
清代陈淏子《绘图园林花镜》记载了梅花品种21个,并对植物引种驯化提出了方法和观点:“生草木之天地既殊,则草木之性情焉得不异?……草木不能易地而生,人岂能强之不变哉!然亦有法焉。在花主园丁,能审其寒暑,使各顺其性,虽遐方异域,南北易地,人力亦可以夺天工”。
清代余痴生的《燕梅花候记》记录了从光绪19年一直到民国8年,北京城内王公府邸梅花栽植及其物候情况。
元代画家王冕的“不要人夸颜色好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”的著名诗句,准确地表达了梅花为而不争的清绝韵致;还有明代唐寅、高启,清代“扬州八怪”中的金农、郑燮等,也是以梅花诗、画而闻名的。
迄至清代,梅花文化的发展主要沿着表现文人士子寄情于物,弘扬梅花观赏价值与凌寒傲雪以及敢为天下先的人格的方向发展,基本上完成了个人道德审美和人格自况的历史进程。
在这期间所经历的朝代更迭,国运跌宕,政治变革和文化演进,使中国梅花文化经过了漫长时间的历练而发育几近成熟,虽然良中有莠,但仍然为今天呈现出了一个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文化宝库。
《梅花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》系列文章链接:
如果您喜欢,欢迎关注“书香园林”公众号。
(部分照片来自网络。)